文院学览丨观通学社第52期“八十年代史诗热中的抒情与时间”讲座顺利举行
编者按:浙江大学文学院秉承“文以化人,学通古今”的育人理念,积极构筑师生学术交流平台。为进一步活跃学术氛围,增强学术素养,助力学院教学、科研建设和发展,“浙大文学院”特开辟【文院学览】专栏,及时回顾学术交流、讲座等相关信息,努力为师生打造高层次、高水准的学术交流平台。
2023年5月19日下午,文学院观通学社第52期、“视野与方法:现当代文学研究前沿”系列讲座第四讲“八十年代史诗热中的抒情与时间”,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107会议室顺利举行。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贺照田研究员主讲,浙江大学文学院张广海副教授主持。中国美术学院楼森华、浙大城市学院范雪、杭州师范大学吕彦霖、浙江工业大学邱晓丹、浙江大学邢程等多位老师,以及数十位同学到场聆听。
贺照田老师首先通过对李白《关山月》与海子《九月》的对照解读,引出八十年代诗歌的一种特别观念:和现世拉开充分距离的史诗才对现世有真正的重要性。李白笔下的“长风”串联起阔大山河与具体人间,意味着诗人在现世和与现世对照的历史中找到了精神世界和意义感;而海子笔下象征着灵性的“风”却只能在远方存在,意味着诗人处于某种撕裂与紧张之中。海子向往的是一种能够指引“行动”中人的、为民族和世界赋予灵魂与灵性的诗歌,他意图用一种高于“尘世”抒情的史诗目标,为失去灵性的民族和现世生命赋予灵性。
贺老师指出,海子的史诗观念与杨炼、江河等人关系密切。在八十年代诗人对抒情的共同“贬斥”背后,其实包含某种时间观的重构。最初,诗人们较为普遍地强调诗歌直面现世、落脚“今天”的意义。然而其后短短几年间,诗人们的时间观由于新启蒙思潮的兴起而发生了重要转变。“人民乐观论”遭受严重冲击。杨炼、江河等不再只聚焦于“今天”,而更希望回到历史中去发掘与当下相呼应的东西,从纷繁复杂的来源中提取有强大生命力的“内核”。贬斥抒情、颂扬史诗的诗论随之而生。贺老师指出,这场转折的实质是:江河和杨炼等诗人在面对“今天”中的“人民”和“人民”中的“今天”问题时,只有情感的强力投射,而没有实质认识的加深。因此他们无力与“否定论”抗衡,只能转向了和“人民”无关的“时间”与“空间”的远方。
讲座尾声,贺老师期待报告能带动在座的一些朋友投入当代诗歌的研究。他指出,如果被认为已经把握得相当充分、稳妥的朦胧诗中都有那么多重要的待发之覆,则可以想见,其它当代诗歌问题中将有多少需要认真把握的问题。
其后,张广海老师做了简略总结。他认为,贺老师的讲座一方面有细腻的文本分析和审美品鉴,另一方面又有知识考古学的深度发掘,把八十年代复杂的时代、思想与诗学脉络连接到了一起,极大开阔了大家的视野。
提问交流环节中,范雪、邢程等老师围绕新中国前三十年的若干文化经验、杨炼诗歌中的形式问题,以及诗歌研究中的现代主义等与贺老师展开了探讨。最后,在座同学也踊跃提问发言,与贺老师互动交流。在热烈的掌声中,讲座圆满结束。
文字:孙华楠
图片:孙华楠
编辑:房美妙
审核:严晓芳